眾所周知,鐵路貨運在過去的歲月里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一家獨大,因此在那時候也有著“鐵老大”的稱號,我們不用去拉市場找貨源,也會有人主動上門,完全沒有完不成運量的擔憂,各大鐵路局的效益也可謂是蒸蒸日上。但近幾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其他運輸方式的快速發展,以及鐵路賴以運輸的煤炭、礦石、原油等大宗物資運輸量的不斷減少,全國各地的鐵路運輸量都出現了負增長。那樣“衣食無憂”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新的鐵路形勢下,鐵路只有轉變觀念,適應形勢才能獲得更長久的發展。

國家發改委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給我們每一個鐵路人敲響了警鐘,七月份,全國鐵路完成貨運量同比下降10.9%,貨物周轉量下降14.4%;1-7月,鐵路貨運量同比下降10.2%至19.8億噸,完成貨物周轉率下降11.8%。事實告訴我們市場是無情的,一直在順風順水中的鐵路面對不斷下滑的貨運量,要做一支逆流而上的船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其實早在兩年前鐵路就已經意識到既有的鐵路運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節拍,于是有了“一口價,實貨制,門到門等的改革,但很多改革還是改在了形式上,而沒有完完全全的落于實處,因為多少年來鐵路人“皇帝的兒女不愁嫁”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就要求我們要完全扭轉觀念,面對市場現實,通過改革和自身的努力,把失去的鐵路市場奪回來。

鐵路改革不僅是體現在貨運的受理方式上,而且對行車的組織方式也進行了改變。根據零散貨物需求不斷增長的現狀,組織開行了零散貨物快運列車,使過去不屑一顧的零散貨物,也能夠搭上鐵路開行的快運列車,不僅方便了零散貨物的貨主,也使鐵路在既抱西瓜,又撿芝麻中扭轉貨運量下滑的局勢。

  如今的鐵路貨運改革正在走在一條攻堅的路上,鐵路應該做一條逆流而上的魚,在困難面前不氣餒,不退步,一步一個腳印的踏著市場的節拍,達到鳳凰涅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