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方紅》的旋律在黃土高原上響起,當趕牲靈的鈴鐺聲與高鐵的轟鳴聲在時光中交匯,《三代人一條路》這部由西安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和西安房建公寓段聯合策劃拍攝,僅2分46秒的短視頻,如一幅徐徐展開的長畫卷,以細膩的筆觸、深厚的情感和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將黃土地的紅色記憶與高鐵時代的現代化浪潮完美融合,書寫了一曲跨越三代人的鐵路史詩。作為一名鐵路人,觀后不禁心潮澎湃——這不僅是一部宣傳片,更是我們身邊人的故事,是我們親手參與、親眼見證的時代答卷。
敘事視角巧妙,以小見大。“00后職工”視角:選擇一位土生土長的黃土高原后生作為敘述者,是整個片子最成功的決策之一。他既是這條鐵路建設的參與者(西安房建公寓段職工),又是這片土地和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三代人故事的傳承者。馬毅鵬質樸醇厚的方言講述,仿佛是黃土高原上的后生在娓娓道來自家的故事,真誠又親切,既有代入感,又有權威性,能輕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不僅為影片增添了濃厚的地域色彩和真實感,更讓情感的表達顯得格外真誠、不做作。語言本身成為了畫面的一部分,力量感強。
情感內核深刻,引發共鳴。“三代人,一條路”:既是主題,也是短片的靈魂。它將一條鐵路的建設,升華為一個家庭、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時代變遷史。爺爺:是趕牲靈的腳夫,趕著毛驢蜿蜒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間,從綏德到西安要跋涉14天,代表了過去的艱辛、漫長與無奈,是歷史的底色。父親:參與了包西鐵路的建設,汗流浹背地一锨一锨澆筑鐵路,綠皮火車的慢節奏雖比趕牲靈進了一步,卻仍難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那浸透汗水的背影,是工業時代鐵路建設者的執著。“我”:終于穿上嶄新的鐵路服,守護著現代化的高鐵站,見證著 “一小時直達”的便捷。不僅是個人身份的傳承,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接過前輩接力棒的責任與榮光。《東方紅》的旋律一響起,便瞬間喚起觀眾對黃土地紅色歷史的記憶,讓個人家庭的變遷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情感的沖擊力瞬間拉滿。
視覺語言出色,畫面感強。短片在鏡頭語言上運用了蒙太奇手法,將過去與現在的畫面進行巧妙的剪輯。通過對黃土高原地貌、陜北窯洞、老一輩人物滄桑的臉龐、趕著牲靈在彎彎繞繞的山間小道上奔波等元素符號的刻畫,營造出了濃厚的歷史滄桑感;而現代化的高鐵站房、流線型的高鐵車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穹頂燈光特寫,讓黃土地的紅色底蘊與高鐵的現代化氣息相互碰撞、交融。使歷史的厚重感與時代的新鮮感交織在一起,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感官沖擊與視覺張力,能瞬間擊中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民族自豪感。
主題升華自然,彰顯價值。短片的落點非常高明:從個人到家國。它沒有停留在企業的自我吹噓上,而是通過講述一個普通職工家庭的故事,自然地將企業的建設成就與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緊密聯系在一起。它不僅講述了鐵路事業的發展歷程,更挖掘了黃土地上的紅色基因與家國情懷。從爺爺趕牲靈的艱辛,到父輩建設鐵路的堅守,再到“我”手持工具在銅川站設備間檢查給排水、站房馬道的認真…三代人與一條路的故事,見證了“從十四天到一小時”的滄桑巨變。作為建設者和守護者,通過這部短片,不僅展現了西安局集團公司是工程的建造者,更是時代的記錄者、歷史的推動者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彰顯了鐵路人“代代相傳、勇擔使命”的精神,讓企業形象與家國情懷深度融合,傳遞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
總的來說,這部短視頻,是一部關于傳承的故事,是一部關于發展的史詩,更是一部關于黃土地紅色記憶與現代化建設交相輝映的長畫卷。它讓我們看到,鐵軌延伸的不僅是距離,更是三代人的夢想與希望;高鐵飛馳的不僅是速度,更是國家發展的磅礴力量。作為新時代的鐵路人,我們必將繼續守護好這條“鋼鐵巨龍”,讓紅色基因在鋼軌上代代相傳,讓中國速度在黃土高原上續寫輝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













































